每次一個人開車的時後在廣播上聽到這首歌就心情一振,跟著唱整個人都覺得變性感一點了...大家不都愛偷窺別人的男歡女愛嗎? 看Gossip Girls和Grey's Anatomy的請舉手!

後來發現他們唱現場很有特色呢! 還有Acoustic版本可以聽到曲風大改變的另一調調兒~ 主唱Tyler Glenn超沙啞的嗓音可以不走音還變化多端,實在蠻厲害的!

 

很難想像他們是猶他州來的摩門教徒...hmm...跟Big Love描述的怎麼差這麼多? 不知道Jonas Brother長大後會不會變這樣?

index23r.jpg

 

Live on Fearless Music

 

Acoustic版,鼓手vocal收音過量,不過還喜歡這種突兀的感覺。

文章標籤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是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入圍片。由當今最火紅的英國街頭噴漆藝術家Banksy執導,另一位有名的街頭藝術家Shepard Fairey副導。

大意是在LA開店販賣舊二手衣的法國人Thierry Guetta愛攝影成癡,偶然機緣下開始在半夜的LA街頭路下街頭藝術家用噴漆創意改變市容的行為。他的執著與對藝術的熱愛讓總需要躲警察的藝術家們對他產生了信任感,讓他捕捉創作/犯案鏡頭,說是要總結成一部屬於街頭藝人的紀錄片。Guetta漸漸的擴張人脈,不顧家庭地美國歐洲兩地跑,最後居然結識了Banksy,也錄下了Banksy在街頭的身影。只不過後來Guetta集合剪接的紀錄片在Banksy眼中一蹋糊塗,Banksy甚至建議Guetta回美國自己做當街頭藝術。

少根筋的Guetta當真,回到美國變賣家產就為了要搞一場轟轟烈烈的街頭藝術秀。沒有藝術背景的他上網找了真正的藝術創作者,用參考其他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後稍做修改,變成他自己的創作,還封自己為Mr. Brain Wash a.k.a. MBW。這場show的主題是Life is Beautiful,租下了CBS拍攝我愛露西的攝影棚原址。整場秀規劃的殘破,到開門前幾個小時還在決定哪一幅畫要上牆。原本無人問津的畫展,在MBW利用Banksy和Fairey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當作噱頭大肆廣告後,LA的各家媒體也馬上跳進這淌渾水裡攪局。於是開幕當天,上千名LA「時尚藝術愛好者」在門外排隊,充滿讚賞的邊點頭邊仰慕MBW照抄來的藝術品,而當天更是賣了上百萬美金的作品。連瑪丹娜都找MBW設計唱片封面。

 

Banksy最厲害的一點,就是在最另人意想不到的場合神不知鬼不覺的留下令人反思的作品,他的妙思在被發掘的時候人早已遠走高飛。

 

Banksy利用MBW的角色讓世人看清楚人是打怎麼著藝術的口號行斂財之實,追求藝術的人們是多麼容易被玩弄。藝術品的價值到底是怎麼被決定的呢?

我覺得Banksy作品很有特色的關鍵是他不僅有創意和天分,腦袋也非常好,知道怎麼用藝術來造成影響力。如果說整部紀錄片都是他完全的佈局,那麼在一開始他就知道人群將在他的鼓掌之上。不僅是個記錄片還像是個大型實驗,難怪會被提名~

 

Banksy的作品:

文章標籤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來說住在LA的好處之一就是很多演唱會可以看。從另類樂團到POP教主到歐洲天王DJ,三不五時就會有大咖出現,漸受歡迎的獨立樂手也有很常會有精彩的表演。

下一場已經買好票的昰由Edward Sharpe & the Magnetic Zeros, Mumford & Sons和Old Crow Medicine Show合辦的Railroad Revival Tour。

這是一場很特別的巡迴,三個同樣帶點南方懷舊風味的樂團將用復古火車車廂來巡迴! 一星期內停靠西南方六個城鎮舉行露天演唱會。

 

表演團體裡對Mumford & Sons最有興趣。在廣播第一次聽到Little Lion Man就對這個團體印象很深刻。真心愛上一個樂團前要先看他們的現場表演,很期待他們的演出! 到時候再來寫感想。

 

rrt.jpg


文章標籤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婚後在美國過著家庭主婦的日子,於是柴米油鹽就變成了我的正職工作,這樣一來也有點時間研究美國這個地方是怎麼把人漸漸養肥的。

 

美國人當然不是一開始就胖,因為剛從歐洲來掏金或是從非洲被運來的時候都不胖。美國肥胖史的重要推手有幾個:

 

1. 速食餐廳的發明

當美國人第一次看到汽車時,就對汽車一見鍾情,一生相許。帶女生約會沒車無屌,那個年代好像女孩兒上了車就別想輕易下車了。晚餐一定要從得來速(drive through)買,坐在車子裡一邊啃漢堡一邊看露天電影,電影散場後坐直接QK,多麼省事方便!

本來有得來速的餐廳賣的產品和一般餐廳一樣多元,後來麥當勞叔叔仔細思考如何花最低成本賺最多的錢,於是奠定了現代速食的基礎 ─ 就是簡化menu進而簡化烹飪流程。速食店會請的人只有工讀生和店長,基本上不需要有什麼專業烹調技巧就可以準備menu上的所有東西。低成本的平價食物讓速食業者一炮衝天,賣出更多便宜又不難吃的食物,餵飽顧客的速度前所未見。 於是麥當勞(和其他速食店)開始迅速拓展版圖,以工業化的流程來製造食物,不一會兒變成全世界最大的餐廳連鎖店,口袋爆滿鈔票。

目前為止的故事還沒有多大錯誤,頂多是愛吃速食的人會變胖而已。問題就在麥當勞以最大買家的身分左右了食物鏈的上游,也就是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方式。為了達到最高收益,原料成本必須降到最低。於是連原本應該在草原或農舍健康長大的雞豬牛都以不人道的商業化方式來飼養。在極度壅擠的而細菌孳生的環境飼養動物,再投以各式各樣的抗生素防止爆發傳染病;用生長激素讓動物一夕長大;用基因改良來製造胸部超大的雞;用病死動物的屍體再製成飼料;用雞的糞便做成飼料餵牛...光怪離奇有比大陸黑心商品,只是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昰,大陸的黑心商品大部分是中小型家庭式工廠中沒良心的老闆主導的,而美國農業和畜牧業卻是營業額上百億,有顯赫董事會的大公司在操作,還是FDA認可的合法生意!

有人質疑那麼可怕的東西怎麼會這麼好吃,其實該質疑的還有怎麼可能全世界的麥當勞吃起來都一樣? 其實沒什麼啦~ 有專門的公司為速食公司調配香料,這些都加在每一口速食裡,原料本身的品質一點也不重要,要求的是價錢低、產品大小尺寸統一以方便工廠作業。以商業的觀點來看,一個市場裡的最大買家如果拼命的逼迫上游降低生產成本,追求的是毛利而不是品質。整個食物製造系統以最大買家的規格來出貨,所以要找到天然飼養的肉類和無基因改良的蔬果要花一番功夫。不要說要求多高級的食材啦!就是一隻新鮮現殺沒有進泡過氨水的雞都沒看過。

 

文章標籤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除了嬰兒時期外我都是屬於班上瘦小型的。我記得到從上高中到畢業好像都才45kg左右,大學時期只愛打球全身都是肌肉也還是加減45kg,畢業開始工作後運動量下櫃但胃口維持漲停的那幾年也頂多到48kg。到了大學畢業後,要出國唸研究所以前,我都自認是那種怎麼吃都不怎麼會胖的欠揍體質。

 

沒錯,一到了美國,美夢就醒了。

在學校的兩年中雖然在家煮飯的機率算高,畢業典禮的時候還是著實的達到53kg,比在台灣暴飲暴食狂不運動還胖了5kg。這些數字可能會讓某些人覺得很欠打,不過我本身體重改變就不太大,也只能以觀察自己的體重當例子,請不要拿這點打我臉。這樣的改變其實很明顯:出國以前的我看起來比大部分朋友都還瘦,在美國待了兩年後每次合照我看起來都最肉。

 

說實話比較起來在美國也沒有吃得比較多。我在台灣唸大學的時候食量極驚人,曾經連續吃兩頓晚餐(第二餐還是海陸小火鍋),麻辣鍋吃到飽當宵夜要從12AM吃足到3AM;有一年老爹帶我去法國餐廳吃聖誕大餐,因為無法決定要吃牛排還是龍蝦所以我吃了兩客主菜,當然這是包括前菜沙拉和湯,那一頓我記得很清楚餐前吃了三個法式麵包,飯後吃了兩個焦糖布丁。 20出頭的時候總是很餓,不管桌上有多少東西,我愛吃的話總是可以慢慢的把所有東西都消滅,隔天早上醒來肚子還是扁扁的。 從小到大也很少因為身材被批評,也許有時後親戚中的長輩會唸兩句「安納散批八,沒有吃東西喔?」,不過當然跟我吃一頓飯以後這種疑問就不會再出現了。

那在美國發生了什麼事呢?

一般而言在美國餐廳裡menu上最健康的大概就是沙拉吧...但是我對生菜一點都沒有好感! 於是撇開沙拉後要吃到青菜的機率就很低,從不討厭的項目中挑選的話不是漢堡薯條就是濃湯之類的。如果是去中餐廳吃飯就會叫朝思暮想的炒青菜,不過通常是炒得很油膩,吃了一大盤菜也沒有比較健康的心理作用。 而且很多時候還會跟同學們開趴到半夜以In-N-Out漢堡作收場。 在台灣亂吃都沒什麼事,以同樣的進食方式在美國闖蕩的我,不知不覺就變型了。加上住在加州不管上哪都開車,連搭大眾運輸時產生的運動量都被剝奪一空。還有在美國胖才正常,所以不會有人說你胖,反而和大家比起來很小隻,所以自己體重改變都要靠自知自覺,超難的!

 

在台灣如果身材改變,不管是存什麼居心,一定會有人告訴你。

文章標籤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文比較好一點以後,常拿它來跟中文做比較。中文當然組織緊密遣詞精確得多。 口語而言國語裡常用的成語多半是源於歷史典故,隨便落出幾句氣質都快破表了;台語更是俗的鏗鏘有力,人物事件情緒無不描繪得栩栩如生。

英文呢?

有些用語真的還蠻搞笑的... 也許是因為我老公喜歡用這種不高深的俚語吧...

 

比如說,用比較婉轉的方法說「上大號」這件事,當然可以直接了當說 "number two",不過好沒梗阿~

還是老公教我暗語的厲害: "drop the kids off at the pool" (把孩子們丟進泳池)

用中文造字六法來聯想的話,比較偏向於形聲 - 物體噗通噗通落入水中的聲音,而不是象形 - 小孩跟便便不像阿!

 

向來資質駑鈍的我對這種有的沒的資訊吸收最快,從此我們家一天到晚都有舉一反三的例子:

"honey, the book says you should drop the kids off at the pool in the morning right after you wake up!" (晨泳和晨便都比較健康呀...)

文章標籤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瘋狂大塞車是很道地的LA市容,出現機率以這一年的天氣來看的話大概比太陽出現還頻繁。

造成塞車的原因很多...整個城市佔地超廣,房價也因地區價差很大。住便宜一點的地方就要開遠一點去上班,於是就有每天幾百萬人開車上下班的景象,單趟開兩個小時的大有人在! 明明知道大塞車還出門根本就是自殺式行為。

LA駕駛受刺激的變動性又很大,任何理由都有可能造成大塞車: 像是Downtown各種球賽、什麼學校的畢業典禮、各種晚上要吃大餐或是白天要準備禮物的節慶、天氣太好(大家都去海邊玩)、天氣不好(下毛毛雨就開超超超慢!),只要想得到,掰一掰都是塞車的好理由。

 

雖然塞車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是大眾交通工具也並沒有因為需求而出現多大的長進。由於城市太分散,地鐵也不可能方便到讓大部分人當做「點對點」的交通工具。聽說過的頂多就是開車到Metro附近停車,搭Metro到Downtown上班,回家再坐Metro領車開回家。公車路線很粗枝大葉,像是有動脈的身體但是絕無法像微血管般到達各個角落。

 

在這樣的環境下,漸漸的養成了把所有事都繞著「塞車」來計畫的習慣。

 

「那我還是7點以後再去找你好了,怕塞車。」

「我們不要去Downtown吃飯啦~ 到了都不知到幾點了。」

文章標籤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年金融海嘯讓很多產業一蹶不振,很多小型獨立製片場也是哀鴻遍野,從此之後主導電影界的多是什麼什麼續集、外傳、不然就是老片重拍。公式化的好萊屋「動作鉅片」已經讓我麻木到看電影80%會多少在電影院睡著的下場。(以前還以為這是老人的專利)

 

不過,還好我們還有Fox Searchlight!

Searchlight是附屬於20th Century Fox的發片公司,專營成本比較小的獨立製片。走的昰niche market路線。這幾年出了不少很棒的片子,包括Napolean Dynamite, Little Miss Sunshine, The Slumdog Millionnaire和Juno等等。

Black Swan是今年Searchlight挑戰奧斯卡的主攻手,127 Hours是副攻吧~

 

說實話還沒看這部片以前就喜歡上它了。Natalie Portman一直都是我最尬意的菜,也很喜歡導演Darren Aronofsky,他導的The Wrestler幾年前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也是Searchlight!), 還有我一向很喜歡這種找機會顯現女性體態美的題材~ 通常滿心期待的去看電影結束以後通常會有點失望,覺得不知道哪裡有點落空,不過Black Swan一點也沒有那種感覺,Aronofsky處理得讓人坐立難安卻無法不沉溺,隨著劇情緊繃,意識悲劇要發生卻無法拯救女主角的命運。

 

女主角Nina是個很用功的芭蕾舞者,和有自戀傾向的退休舞者媽媽共同生活,每一天的每分每秒都是為了芭蕾。好不容易,她得到天鵝湖裡Swan Queen的位置,一人要分飾白天鵝與黑天鵝。 她的白天鵝動作舞的完美,因為她表現的昰清高約束的自我;在練習黑天鵝的時候,怎麼樣也無法按照要求釋放自己內心對原始欲望的渴望,直到另外一位舞者Lily出現。 Lily像是天生的黑天鵝,不受束縛隨心所欲,但吸引人的昰舉手投足間流露的自在與魅力,Nina廢寢忘食卻觸摸不到的東西。 在龐大的壓力下Nina開始產生人格分裂與被害妄想的症狀,逐漸分不出事實與幻覺。在最後登台的那刻,她終於以毀滅來釋放內心的所有壓抑,讓心裡的黑天鵝在觀眾面前展翅...

 

文章標籤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前看過的奧斯卡提名片有: The King's Speech, Social Network, Black Swan, True Grit, Inception和 Toy Story 3 (搞不清楚為什麼這會入圍...) The Kids Are Alright 是在飛機上看的...(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入圍)

還想看的有The Fighter。 很喜歡James Franco但是不太敢看127 Hours...整個孬起來...

剩下兩天,想進戲院把想看的看完。就像看足球要有支持的隊伍,看頒獎也要有支持的片子。

 

The King's Speech的故事大意很簡單,二次大戰爆發前英皇喬治五世過世,長子戀於紅塵無意接手,比較有責任感的次子接下了冠冕成為喬治六世,也為此需要在短時間克服自兒時就困擾他已久的語言障礙。

喬治六世的妻子幫他找了一個語言障礙治療師,從一開始排斥課程到後來逐漸進步,導演帶領我們看治療師為喬治六世打開心結,簡直像是他的心理醫生。解開內心的束縛後也治癒了國王的語言障礙,在關鍵時刻向全國和國外敵友發表了動人的演說。

 

導演Tom Hooper很擅長拍英國背景的電視影集,處理這樣的時空背景描述得生動自然又緊扣心弦。

Colin Firth對喬治六世的詮釋我覺得是本片最eye catching的地方。模擬不同時空的腳色算就是難度上的挑戰,他還加上了皇室身分和語言障礙。好幾幕國王內心的壓力都只能靠表情和不成語句的聲音表達,就是那些瞬間被精湛的演技吸引! 今年Vanity Fair的奧斯卡特堪稱Colin Firth為The King of Pain。描述得很恰當,詮釋「無言」劇本中的痛苦,他的演出非常出色。

 

文章標籤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一個很愛靠背的女人。

為什麼要強調女人呢? 因為我覺得男人比較有膽,不過女人比較會找機會 - 從泡麵漲價到髒襪子亂丟,凡看到不順眼者很難不靠上兩句。

大家也不要歧視愛靠背的人,會靠背是因為不滿現狀。如果現狀是真的不合理,靠背就有理。大家都覺得不合理手拉手一起靠背的時候,進步就開始了。看看北非中東廣場上的回教徒就是近期最好的例子。

 

說到回教徒的示威抗議,追求的是言論與新聞自由以及脫離數十年的專政。埃及青年利用網路與世界聯結,爭取與世界其他地方相當的人權。

聽起來很熟悉...不久以前的台灣也走了很艱辛的路程脫離長得離譜的戒嚴時期,用熱血和冤獄換來所有百姓的言論與新聞自由。

 

我們拿這些自由做了什麼呢?

 

這次回台灣,在每一台看到的新聞都像是笑話。

文章標籤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