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一位華裔媽媽寫的育兒經驗"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虎媽媽的戰歌)引起各方的討論,算是少數亞裔站上新聞焦點的奇特現象。

作者Amy Chua分享一個華裔母親在美國用中國式傳統教育觀念教導小孩的經驗。片斷書中內容被登在華爾街日報並以「為什麼中國媽媽比較厲害」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rpeior)下標題。於是美國大眾被逼著窺視亞裔父母如何以「非人性手法」教育出精英份子;很多人抗議這樣教養小孩是殘害幼苗,也有人贊成這樣從小要求才能成就大事。

原來在華爾街日報網站刊登的這篇文章,三個月之間已經有8千多筆留言。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111504576059713528698754.html#articleTabs%3Darticle

其他網站像Quora也有人認真的以親身經驗來討論虎媽教育法: http://www.quora.com/Parenting/Is-Amy-Chua-right-when-she-explains-Why-Chinese-Mothers-Are-Superior-in-an-op-ed-in-the-Wall-Street-Journal

 

而這本書的中文敘述是:

這是一本最坦白也最誠實的教養書
一位嚴厲母親的自嘲、掙扎與反省
牽動所有華人父母的共鳴神經

這是一個媽媽、兩個女兒、兩隻狗的故事。這個故事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 榮滋味,以及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如何挫掉虎媽的銳氣的。看完蔡美兒教授的經驗,你將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有更深的體悟,也將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孩 子的教養之道。

所有的父母都想做對兒女最有利的事。西方父母盡可能尊重子女的個體性,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提供正面的支持與培育的環境;反之,中國人 認為,保護子女的上上之策,就是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讓他們看清楚自己能做什麼,讓他們具備技能、好習慣,以及自信,因為這些是別人拿不走的。

虎媽認為,童年就是訓練期。對蘇菲亞和露露來說,這表示要上中文課、練習數學,每天還要練兩、三小時樂器(連出門度假也不間斷,周末時練習時間還要 加倍)。然而得到的成果說明了一切:這兩個女孩子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有禮貌、樂於助人、成績優異;露露贏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獎,蘇菲亞則十四歲就在 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然而在這些成就的背後,卻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虎媽在一次練習中,威脅要燒掉蘇菲亞的填充動物玩偶;從露露三歲起,虎媽就對這個任性的小女孩毫不留 情,自此兩人的戰況愈演愈烈。然而虎媽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女兒的要求一樣高,她的犧牲--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甘心忍受傷心痛苦,在在表現出她對女兒深深的 愛。

《虎媽的戰歌》顯露出東、西方教養世界觀的衝突,然而歸根究柢,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一個母親對兩個女兒所懷抱的希望,以及她心甘情願為投資她們的未 來所做的冒險。

 

 

住在美國幾年,虎媽媽調教下的小孩認識不少,也親眼見過「虎子」的成長過程。其實我還蠻可以理解為什麼聰明的高學歷虎媽會選擇這樣的路。

虎媽路線應該就是讓所有投資的時間產生最大的效益。Maximize ROI!

美國的教育和台灣不太一樣,很早就強調自由發展,學生很早就下課自由活動時間也很多。比較好的學校會安排學生作課後運動或是其他活動,以免孩子閒著沒事作。其它比較不好的學校也根本沒經費來安排這些活動。虎媽媽不准孩子參加運動與其他活動,課後只能練習鋼琴或小提琴。在台灣大家不都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嗎? 如果不是天生對音樂有突出的喜好,學音樂最大的好處除了提升氣質外,就是培養專注力並習於以不斷反覆練習達到預定標準。天才很少見,但是勤於練習地才也是可以培養的出來的。這種培養地才的過程也變成追求人生目標的樣板。努力不斷練習就可以達到。如果孩子參加交響樂團,身邊圍繞的也都是這般努力向上的孩子,相較之下耳濡目染的成效也會比留在學校瞎混時間等著踢足球好。

虎媽對學業的追求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台灣唸書的過程,除了家長外老師也會批著虎皮。印象中國小到國中的數學老師很喜歡用「少一分打一下」或是「不到90分的站起來」這種手段來威脅或羞辱學生;模擬考完成績單上印著的昰全班每個人每科的分數;考不好回家被打罵是家常便飯。但是到了美國學制虎媽非常少見,除了老師不準批虎皮外,一般老美家長也都極度採取愛的教育,認為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是天地不容的罪過,絕不會有小時候班上調皮男生的家長帶藤條來學校送老師,還一邊吩咐「老師他不乖你盡量打沒關係」那種大義滅親的場面。在這樣競爭散漫的環境下,隨便養出一個虎子出去面對一大群草食性動物,在廣大的草原上很難不打遍天下無敵手,輕易掌握資源。投資報酬率超高! 

最近和一位在美國教國中生的老師變成好友。在她學期開始以前還陪她到學校去佈置教室和打掃。沒錯! 美國的老師是要自己佈置教室低~ 除此之外學生下課後老師還得自己打掃教室,上下課當然不必對老師敬禮或致謝。公立學校的學生去上課就是坐在教室,其他一切我們在台灣學校要做的事聽都沒聽過 - 其實還蠻包羅萬象的,包括整潔比賽、秩序比賽、升降旗、資源回收比賽、值日生、班會、班級幹部、教室布置比賽諸如此類。仔細回想原來這些小伎倆都在培養學生的紀律,沒有這些玩意兒荷爾蒙猛爆的青少年怎麼定的下心學習呢? 更離譜的昰,朋友常抱怨校長頻頻要求老師把課程改的簡單有趣,不然學習不專心的學生會跟不上。整個制度都擔心孩子的自尊心受挫,盡量把標準調低,no kids left behind! (大家一起走在最後面就好了)

虎媽媽從小就訓練虎寶寶沒有一刻鬆懈,任何時間都拿去投資自己。孩子年紀小不會選擇的時候媽媽就全權決定,時間都投資在回報最高的項目上。於是,20年過去了,虎寶寶踏出社會已經一腳踩在草原頂端,傲視弱勢的草食動物。這也沒什麼了不起,中國人崇尚讀書的民族性罷了。移到新大陸更是虎虎生風,其他民族可沒這麼重視孩子學業。在美國與各個不同種族競爭,中國媽媽採取的手段是從小以嚴謹的要求督促孩子學業,這也反映在實際效益上,亞裔的就學率和就業率都是所有族群中最高的。 有人說這樣的填鴨教育容易培養出許多的專業人才: 律師、醫師、老師、會計師、工程師等等,卻少有蘊釀出文創或創業特質。畢竟「從哈佛退學去開間在車庫裡成立的軟體公司」怎麼聽都不像是在華裔家庭開放程度的安全範圍之內;我想等亞裔在美國的勢力奠定的更深厚後,有更多的亞裔虎子會不怕失敗地去嘗試新事物。而中國人對物競天擇的成功率算是很開竅,知道知識就是力量而教育就是爬升社會階級的高速電梯。要說亞裔在美國的意識競爭力,大概就是儒家崇尚讀書的文化特質吧。

但是仔細看網友的回應,很多負面訊息來自當年被荼毒的虎寶寶,抱怨自己在迫害下對音樂食之無味,或是喪失只有一次的童年趣味等。不過從這些虎寶寶留在華爾街日報網站留言板的懷恨文章來說,以書寫能力判斷應該是處在社會中上,在大公司坐小辦公室領不錯的薪水。大家總是有很多名堂可以拿來怪父母,大概是要到自己當家長才會理解父母不論換成哪種背景都是難為; 第一代移民的天性通常是製造更多機會給下一代,總是省吃儉用把握所有資源,就為了讓株苗在新的大陸扎根更深,和別人競爭的時候不被比下了。虎媽教育當然成為上上之選! 只是,當第一代移民在語言和觀念已經和自己的孩子有代溝時,強灌自己的意識難免會造成嚴重的摩擦;以華裔「不擅言語溝通」的刻板印象來設想,辛苦的虎媽一定是會遭遇許多困難的。我覺得虎媽教育不一定適用給所有孩子,應材施教應該比較人性化;不過對小孩子的教育和未來如此用心及關心,不管是用什麼方法,都是很幸運的孩子呢!

 

RV-AB179_CAU_co_G_20110107173529.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虎媽 虎子 教育 華裔
    全站熱搜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