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臉書上看到有朋友貼了「台灣加油讚微電影 國旗女孩篇(上)」,不禁點來看看。其實我本來在選舉時刻看到這種用國旗來當標題的東西通常一律跳過,不過這次看到連結下的短篇說明:「是一個愛旅行的男孩,和愛拍照的女孩的愛情故事。女孩是從小生長在國外的台灣人,雖然總聽媽媽講台灣,但從來沒回去過;男孩來自台灣,愛拿著國旗旅行,希望讓國旗飄揚在世界各地。兩人在異鄉偶然相遇,女孩好奇國旗對男孩到底有什麼重要的意義。男孩送了女孩一個國旗胸章,兩人約好某天一起帶著胸章、揮舞著國旗看球賽。然而...」 心裡冒起一股不可思議,該不會是國旗黨腦筋動到「從小在外國長大的台灣人」身上了吧!

 

 

於是耐心著把影片看完。感想是,看完我都想回台灣看選舉了! 這樣的上下集不過半個小時的影片,居然這麼大手筆! 不但故事劇情有用心去編寫,卡司安排地也非常用心,重點是用這麼多海外取景,production value算是很不錯。用這麼多的資源拍這樣一部不是廣告的短片,可想見這是一場多麼短兵相接的精彩選舉!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短片吧! 其實還蠻有意思的... ,不知不覺養成習慣,看任何影片的時候解密背後的意義,好處是知道自己是如何被「廣告」到,壞處大概就是難以全心投入吧... 如果你只想欣賞影片不想一起臆測動機,請自動轉台。討論歡迎挑釁不必。

 

先要確定的昰影片的對象是誰,我直覺反應昰:

1.

從小在外國長大的台灣人,也就是1.5代或是第2代移民,單身男性。理由昰: 在當時「來來來 來台大 去去去 去美國」那些台灣嬰兒潮菁英的小孩現在應該也都到了可以投票又開始關心政治和自己故鄉(和該討老婆)的年紀了。我想要說從這些人的年紀往回推,他們的爸媽離開台灣的時候,應該是本省人很難申請出國的戒嚴時期。不過先不管這個族群是偏藍還是偏綠好了,這些1.5代到第二代台灣人,如果是在家跟爸媽用國語溝通,那大概對話還可以;如果只是週末去中文學校摸魚,那大概不太行。不過他們的共同點是聽說還ok,讀寫就挑戰大很多。讀寫吃力的人,昰難以用印刷文宣接觸到的,只能用聽說溝通,加上某種視覺辨識系統。而這種短片規格的宣傳片就恰到好處,拍攝手法也有要求,至少水準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程度;配上整片持續出現的國旗圖案來辨識,大概真的對這些國外長大的台灣人來說能夠產生很多共鳴與認同感。

另外我註明影片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男性,有幾個原因: 就劇情來說,這是任何男生夢寐以求的故事吧! 對任何一個性別來說,如果故事too good to be true,那八九不離十就是為你而編的。就像Twightlight系列一定是為女生編的故事,同樣的道理。

為什麼目標是國外長大的台灣男性,故事裡國外長大的主角是女性呢? 其實這跟市場的供需有相似的邏輯。在國外長大的台灣男性在台灣是很搶手的ABC,也不管到底是不是在美國生的還是小學畢業才出國,說英文的統一稱做ABC。到底為什麼ABC在台灣很熱門,我也不知道;聽說留美的同學回到日本,也發現秀一下破英文對把妹很有用,我猜大概是島國人媚外的天性吧! 不過在美國,亞洲男性是行情不太高的一群。不要罵我,2010年最新的美國人口普查寫得很清楚。白裔先生與亞裔太太近53萬對,亞裔先生與白裔太太只有近22萬對。亞裔女性在美國的婚姻市場其實很吃香,受到各種族歡迎,異族聯姻的人口比例是最高的,而亞裔男性和其他族群的男性相比,異族聯姻的比例是最少的。換句話說在美國的婚姻市場亞裔男性的選擇比亞裔女性少很多。其實為了想要保持PC我很不想用與白裔聯姻做為搶手的標的,不過就聽統計數字的吧!

真實生活中,國外長大的台灣男性追求台灣長大的台妹,似乎也是比較常看到的場面 (連流行音樂都清楚的告訴過我們),不過我可昰非常非常樂意見到國外長大的台灣女性追求台灣長大的台客。少見的故事才會激得起漣漪,一聽到「國外回來的ABC」,不知道為什麼一聽到會先直覺得想到昰男生,而且ABC交台灣女友的,可能你也認識幾個,並不耳目一新。

雖然說國外長大的台灣男性基於種種社會因素,在人口普查的數據下顯示在美國的市場接受率不高,但是通常一回到台灣後受到台妹熱情歡迎,自信心頓時大增,靠著流利的英文所向無敵,終於天無絕人之路,還是家鄉好阿! (我在想去越南娶新娘的台客是不是在那裡也是同等的受歡迎?) 吸引這一群人的注意,要用他們能夠認同的角色。女主角長得很漂亮又是國外長大,理論上應該是ABC男性最終極的追求目標,片子裡的英文不時溜一下美國人很哈的澳洲口音,對ABC來說應該正中下懷。男主角明顯的有台灣國語,不但對ABC來說可以與他們做定位區隔,對真的有台灣國語的熱血青年,影片也順便暗示這種劇情對他們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2.

看到國旗覺得很熱血的青年,在這個男主角身上我可以看到很多認識的台灣朋友的影子,就是人很好很單純又熱心助人。這個族群很可能中間偏藍,但是很多可能也真的能夠可以放下種族情結真的用不偏頗的心看待選舉。重點是,他很單純,而且女主角很正。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有可能覺得愛國旗愛國家的心有被擠壓到,熱血充滿全身,卻不一定看出來短片的目的。

 

3.

會把影片連結傳出去的網友。很多看故事的人最喜歡自己參與故事的結局,這個故事裡男女主角是藉著網友的幫助最終才見面,對剛看完這個短片的你產生某種共鳴,你也想幫助他們的戀情,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有可能你只是覺得短片拍得很讚,在FB分享一下。其實大家不都是「網友」嗎? 集體在短片裡被稱讚一下自己沒有付出的勞力,感覺很不賴,而且網友好像通常都很熱心很有正義感,他們贊成的事情一定沒錯!

 

上下集都沒有出現任何明顯的選舉標語,從頭到尾就只有國旗在畫面上。我覺得這樣的手段反而比較好,用大家想要凝聚台灣的精神投注在國旗上,然後整部短片讓人投入注意力,故事走溫馨感人路線,最後這種正面的感覺在淺意識裡就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有正面投射,我覺得這樣的意識轉移對國民黨想要藉此短片達到的目的來說比較恰當,比較不著痕跡。

但是在下集3':13"女主角到群眾聚集拿國旗揮舞的時候,畫面轉到馬英九下鄉巡察的新聞資料,鏡頭突然切入類似新聞的畫面,標題大大寫著「馬總統:人民最關心經濟」,左上畫面寫著中華民國總統 馬英九,左下寫著NEWS,連哪一台的都沒交代,分明是一則假新聞~

prt sc.jpg  

哎唷...這樣就露了馬腳了呀! 導演先生~ 感覺你好像上級交代的所有重點你都有cover到,不過好像意圖太明顯了吧! 這樣一來就天下皆知了阿! 

本來我還真的打從心裡佩服這樣的文宣雖然目的明顯,但是至少有不撕破假面具的格調,過了3':13"以後就只是很到底好奇國外長大的台灣人什麼時候變成一個需要瞄準的票倉。我當然要關心這個動向囉! 搞不好我家的ABC也能拿免費機票回台灣玩~ 今年選舉真的錯過可惜。做大陸團的旅行社應該特別廣告台灣大選期間可以看到的這些有的沒的,造勢晚會我不敢講,不過選舉文宣比其他國家的精采多了! 應該與健保共列為國寶。美國的競選廣告大部分都是列舉一些關於政見和政績的無聊廣告,候選人依法要在競選廣告尾聲聲明這則廣告內容經過他本人同意。因為有這樣的機制,候選人不能做出可能會被告的舉動。像台灣選舉這樣拍出一大堆比MV還感人的短片,極力鼓勵人民以感情用事取代理性思考的選舉文化,受益者到底是誰呢? 我想大概是四年降一次甘霖的文創產業吧~

果然置入性行銷要奏效,就該鎖定特定族群,越是技巧高超越是無跡可尋的在觀眾的潛意識留下正面印象。這個短片裡族群鎖定做得很不錯,很多細節讓人難以相信是競選短片,可惜廣告的部分有點硬ㄠ。還有,我覺得合理的族群鎖定是國外長大的男性,角色的設定和訊息傳達手法也都對,但是劇情好像有點太不刺激了,沒有辦法真正引起觀眾想要知道結果的興趣,climax好像是為女性觀眾設計的。

用以偏概全的眼光來分析,雖然不是很得意,但是大眾傳播就是把人先族群化再對族群溝通吧...

 

心得感想,以上。

 

 

arrow
arrow

    killah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